fbpx
數位支票 BitCheck XREX 交易所 收益型產品 XREX 俱樂部 團隊介紹 聯絡我們 加入我們 媒體報導

專欄與觀點

從 UST 崩盤,看穩定幣掛鉤美元的三道防線

文 / 黃耀文尤芷薇

全球市值第三大的美元穩定幣 UST 在 5 月上旬無預警崩盤,超過 500 億美元一夕蒸發,至今依然餘波盪漾難以平息,不只是加密貨幣市場震撼,各國監管單位以及傳統金融機構也都密切關注,特別是美元穩定幣在支付、清算與結算的應用日益普及,已經具備「貨幣」與「錢」的本質。美國財政部次長梁內利 (Nellie Liang) 先前曾提到的穩定幣的三大風險,包括:擠兌風險、支付系統風險與經濟權力過度集中。從字面上看來,這三大風險或許太過學術也有些遙遠,但是 UST 從脫鉤到完全崩潰,卻為我們真實演示一次。

以梁內利所提的穩定幣風險為基礎,本文歸納無論是穩定幣發行商、加密貨幣業者、相關監管單位,乃至穩定幣使用者都必須關心的三道防線,分別是:

第一道防線:購買力與流動性

第二道防線:貨幣應用場景

第三道防線:儲備資產

穩定幣唯有可以將這三道防線做好,方能在關鍵時刻化解危機並持續兌現其價值,防堵 UST 大量擠兌、市場信心崩盤的慘案再次上演。

在細談這三道防線之前,或許有些人會很疑惑,之前有很多人討論穩定幣的儲備資產,為什麼儲備資產會排在第三道防線呢?如我們先前發表的專欄文章中提到,UST 主要問題在於僅有內生變數(endogenous)資產,也就是 UST 發行商 Terra 的原生代幣 Luna 做為儲備,因此陷入了死亡螺旋。但除了儲備資產之外,UST 其實還有很多機會能夠守住第一與第二道防線,究竟他們錯失了什麼機會?未來其他穩定幣,或任何國家發行的貨幣,又可以如何避免相同悲劇?

儲備資產為何不是第一道防線?

回顧台灣歷史,我們曾走過新舊台幣轉換時的經濟亂象。《有溫度的台灣史》中寫道:「1949年… 為了穩定人心,台灣銀行宣佈『存入新台幣,可無息換領黃金』的業務,讓人民有『新台幣等於黃金,黃金等於新台幣』的感覺開始對新台幣有信心,如此一來新台幣即維持穩定的價值。」

這是傳統貨幣運用儲備資產建立貨幣信心的經典案例,但細想今日,我們不會因為恐慌,擔心新台幣變成壁紙而不斷去銀行或央行,把手上的新台幣兌換成黃金,並不只是因為我們知道新台幣背後的黃金儲備充足,而是因為在儲備資產之前,新台幣還擁有堅固的購買力與換匯流動性,也有極為豐富的應用場景,也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談的第一與第二道防線。

穩定幣無論是在風險管控還是營運機制上,和傳統貨幣都有可以相互學習之處,接下來我們以這三道防線,探討未來產官學界在研究、分析與評估穩定幣時,必須密切注意的關鍵機制。

第一道防線:購買力與流動性

就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、麻省理工學院 (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, MIT) 教授霍爾姆斯 (Bengt Holmström) 談貨幣市場流通性時說的:「我主張 『無人質疑』是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終極目標… 不透明是貨幣市場自然的特色,可以提升流動性。」他還說:「人們通常認為流動性必須建構在透明度之上,但這是誤解。」

霍爾姆斯主張,貨幣市場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流動性,最佳狀態下,應該讓市場「不去思考」一個貨幣背後的支撐或儲備究竟是什麼。優良的流通性,需要建構在此種「對等無知」(symmetric ignorance) 的狀態上。

以前面提的新台幣歷史為例,為什麼現在我們都「對等無知」 — 我們不質疑,甚至不這麼關心新台幣後面是否有足額黃金儲備?因為這個問題,往往是在購買力與流動性出現問題時,才會在大家心中浮現並引起恐慌。購買力就是新台幣可否輕易地買到一切生活所需,不必換成其他貨幣才能交易,通膨也不嚴重;流動性則是新台兌換其他貨幣的價格波動不會過於劇烈,可以隨時快速地兌換國際貨幣,如美金、歐元和日幣。

過去在舊台幣時期,人們會開始以物易物,因為通膨嚴重,舊台幣變得毫無價值,人們用布袋裝紙鈔秤重計算,卻又沒有辦法取得美元與其他外幣,這就是購買力與流動性極差的真實樣貌。

加密貨幣的世界裡也是如此,也是此次 UST 崩盤被突破的第一防線。

從下方圖片可以看出,UST 被攻擊前的市值約 180 億美元,攻擊者僅用約 3.5 億美元,就讓 UST 價格在去中心化交易所 Curve 的 UST-3pool 上與其他美元穩定幣脫鉤。接下來也僅花 6.5 億美元左右,就讓全球最大交易所幣安 (Binance) 上的 UST 價格脫鉤。

LFG 為 Luna Foundation Guard,負責維持UST穩定
LFG 為 Luna Foundation Guard,負責維持UST穩定

在 UST 與其他美元穩定幣脫鉤的情況下,UST 價值瞬間下滑,購買力快速流失,再加上流動性不足,因市場恐慌情緒引爆的擠兌量,讓許多交易所都無法負荷,擠兌情況因而加劇。

UST 的擠兌,凸顯了三件事:

1.流動性礦池轉移疏失

UST 生態系在組建新 4pool 流動性礦池時,手法不夠謹慎,理應可以先透過貸款,取得組建 4pool 所需的資金,LFG 與造市商 Jump Crypto 卻是先從原本主要流動性礦池 3pool 撤資。此舉造成攻擊者有機可乘。

就在 LFG 與造市商 Jump Crypto 從 3pool 撤走 1.5 億美元的 UST 流動性的期間,池內流動性降低,攻擊者趁機拋售 UST,使 UST 價格開始脫鉤。

很多人說 UST 是被惡意攻擊才崩盤的,但無論是穩定幣發行商還是任何加密貨幣業者,都必須要認知金融市場的本質:「系統只要存在弱點,就一定會被攻擊,只是早晚之別。」

所以穩定幣發行商的重要工作之一,是聯合各大造市商與交易所,讓交易所本身的流動性足以應付客戶交易量。以全球最大的美元穩定幣 USDT 為例,若是 A 交易所擁有 20 億 USD 與 20 億 USDT,用戶平常在 USD 與 USDT 平常來回轉換,其實在交易所這一層就可以處理,而不必動用到發行商這一層。但是,若是突然有大量的 USDT 想換成 USD,當交易所的 USD 都被換完的時候,交易所就必須用 USDT 向發行商 Tether 贖回 USD,以維持交易所的流動性。

由此可知,為了避免 UST 崩盤慘劇重演,從穩定幣發行商的位置來看,必須要思考兩件事,一是協助加強主流交易所與造市商的流動性,例如借貸給交易所增加其流動性;二是完善贖回機制,當交易所需要向發行商贖回時,速度必須夠快,才可以在短時間內消除市場擠兌。

從交易所的角度來看,流動性資金基本上就是閒置資金,數量越大雖然越穩固,卻也就代表資金使用效率越低,交易所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,特別是在牛市時套利空間大,許多業者都盡量運用手中資金增加使用效率,卻也同時犧牲掉了流動性的深度,一旦有極端的市場不穩時,就很難快速地應對擠兌。所以為了建構穩固深厚的流動性,發行商應該慎重考慮提供寬裕的資金給交易所與造市商,才能打造一個永續且穩定的生態系。

2.流動性系統營運機制缺乏

其實 UST 手上的比特幣儲備是足夠應對此次攻擊的,很可惜的是,LFG 似乎沒有預先部署相關的應急機制,只能仰賴人工操作,也沒有預演過擠兌發生時的標準作業流程,這是為何在拋售比特幣救市時,步驟與基礎架構非常紊亂,只在 Gemini 和幣安兩大交易所拋售取得護盤資金,壓力過度集中導致立刻影響大盤,加劇市場恐慌情緒外,其手上的比特幣儲備價值也開始降低,護盤能力變得更加薄弱。

3.危機回應動作過慢

UST 遭到攻擊小幅脫鉤後,從發行商 Terra 的創辦人 Do Kwon 在推特上的輕率發言,可以看出他一開始並沒有嚴肅看待,認為只是一時的價格波動,他也因此錯過了關鍵的黃金護盤時機,等 LGF 終於啟動護盤並把比特幣拋售完,市場信心早已崩盤。

穩定幣和其他加密貨幣最大的不同之處,在於它的價格波動應該趨近於零,維持和美元 1:1 的穩定掛勾,只要稍微脫鉤就必須採取動作,防止市場情緒不穩引發的恐慌性拋售。然而 LGF 一來沒有預先部署相應機制,二來未有標準作業流程,三來態度過於輕率錯過時機,即使儲備的比特幣價值原本足夠應對攻擊,也無力回天。

此次 UST 崩盤是最血淋淋的實例,讓我們看見,儲備資產是所有貨幣的最後一道防線,首當其衝的是第一防線:流動性。

第二道防線:貨幣應用場景

不論是 2008 年的次貸風暴,或 2020 年疫情爆發,美國皆採貨幣寬鬆政策大量印鈔,讓全球買單刺激美國經濟。即使在大印鈔時代,美元霸權為何仍難動搖?因為多年來,美國努力營造美元的全球使用場景,最明顯的就是原油、黃金、期貨與跨境貿易,大都使用美元報價、美元交割。這為美元創造了極深的「有機流動性」,無論是要狙擊或取代美元,門檻都很高。

在穩定幣市場中,發行量第一的 USDT有兩大應用場景:

1.買賣加密貨幣在全球大多數的交易所中,幾乎都是 USDT 報價的交易對,擁有最好的價差與深度 (例如 BTC/USDT 和 ETH/USDT)。最新上架的加密貨幣,也會優先選擇以 USDT 報價,這也代表 USDT 擁有最堅固的交易使用者族群。雖然 USDC 的發行量直追 USDT,但交易量卻相差了近十倍。

2.USDT 是目前實體經濟中最普及的穩定幣,尤其是在印度、非洲等新興市場,USDT 被廣泛做為跨境支付、清算與結算工具,使用量遠大於其他穩定幣。

第二大穩定幣 USDC 則擁有以下三大應用場景:

  1. 大型金融機構之間的大額交易與清結算。
  2. 買賣加密貨幣後,轉換為 USDC 保值。
  3. 去中心化協議 DeFi 的交易普遍愛用 USDC 作為結算貨幣,或作為儲備 。

反觀 UST,崩盤前發行量約 180 億,而其中 110 億鎖在Terra 生態中的固定利率協議 Anchor Protocol 中賺取年化高達 20% 的利息。在加密貨幣市場中, 幾乎沒有任何人用 UST 來計價或交易,簡而言之,UST 只有一個功能,就是鎖倉在 Anchor 賺取利息,而 Anchor 這麼高的年化利率怎麼來的,業界也不得而知,但這也代表 UST 沒有流動也沒有被使用。

這次我們看到負責維持 UST 穩定的 LFG 護盤失敗,其一是前文提到的缺乏應急機制與速度過慢,但另一個問題是,為何 LFG 需要護盤?因為 UST 缺乏「有機」的使用,其主要流動性目前仍來自 LFG 以及搭配的造市商如 Jump Trading,沒有實質的需求買賣與應用,就只能透過自己護盤。紮實且多元的應用場景,是一個貨幣的有機流動性基礎。

用傳統貨幣概念來說,就像是日幣不斷貶值,日本央行必須持續關注,但因為台灣人會到日本旅遊購物,在價格低的時候還是有許多有機買盤;美元也是如此,國際進出口與清結算都需要用到美元,美元貶值也持續有買盤湧入。但是,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持續貶值,例如印度盧比,多數人預期未來的價格會比現在更低,那麼有機市場的需求量就不高,政府就需要採取更多外匯管制、干預匯率等措施。

第三道防線:儲備資產

儲備資產是大眾比較熟悉的防線,我們在之前的專欄文章中,利用「內生變數」與「外生變數」,仔細分析了不同穩定幣的儲備,本篇就不加贅述。美國監管當局去年11月頒布的穩定幣基準法規草案中,「與其他穩定幣間的互通性與流動性」就是監管穩定幣的三大重點之一。在今年四月的聽證會上,財政部次長梁內利就不斷強調,不是儲備資產夠,就不會造成擠兌,穩定幣之間的互通與流動性非常重要,必須要多家發行商彼此流暢互換,才能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。

儲備是個靜態資產,此次 UST 崩盤讓我們了解到,當穩定幣脫鉤危機爆發時,前兩道防線是比儲備資產更首當其衝的,只要購買力與流動性一不夠,市場可能瞬間恐慌,而缺乏應用場景的支撐,在危機之中就更難有外部的有機支持。穩定幣作為金融工具,第一目的應在於「穩定」,等到必須要拋售儲備資產救市,已經是第三道防線了。

結論

本次 UST崩盤驚動美國財政部長葉倫 (Janet Louise Yellen),英國在「金融服務和市場法案」與「經濟犯罪和企業透明度法案」中提到加密資產,韓國也正加緊腳步制定「數位資產基本法」,可以看出各國對加密貨幣的重視,與對使用者保護的急切,在今年或許有望看見更明確而合理的穩定幣監管框架。

台灣使用穩定幣與擁有加密資產的企業與個人也越來越多,商業銀行也希望可以抓住這個機遇和相關業者,如何在確保科技創新的同時,確保所有利益相關人的權利與義務,至關重要。台灣金管會在去年 7 月正式將虛擬通貨納入洗錢防制規範, XREX 與其他多家業者已經完成洗錢防治聲明,區塊鏈與加密貨幣為台灣帶來下一波經濟成長的動能,若是台灣能夠在相關立法與執照上推出合理且清楚的規範,不僅有助於台灣新創攜手金融業者出海,更可以吸引世界一流團隊在台灣落地。

UST 崩盤令人喟嘆,但也帶跟我們許多啟示與學習,我們必須一起思考,從產官學等不同的角度,持續優化穩定幣的設計、機制與運用。未來我們還會看到許多加密貨幣的嘗試與失敗,就如同過去網路世代的泡沫化一樣,網路至今依然為人類帶來諸多便利與變革,區塊鏈與加密貨幣也是如此。未來,無論是政府、監管單位、銀行、業者乃至用戶,在衡量穩定幣時,這三道防線或許可以做為參考方向。

原文刊登于《天下雜誌》【黃耀文專欄】:500億美元的一堂課 從UST崩盤看穩定幣的三道防線

相關文章

天下雜誌 XREX 觀點:Luna暴跌99%、第三大美元穩定幣UST死亡螺旋 為何驚動葉倫?

天下雜誌 XREX 觀點:小小穩定幣 為什麼可能與維繫美元霸權有關?

XREX 觀點:2022 年,三個維度定義「去中心化」:以穩定幣與 DAO 為例

更多專欄與觀點

編輯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