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業市場動態
產業市場動態
02/11/2022
文 / 蕭滙宗、黃耀文、尤芷薇 Web3 到來,是否會受到法令或既得利益者的阻礙?我的答案是:「一定會的。」但這是一件很正常且預料之中的事。 首先我們要必須要有一個基礎觀念 — — 法律的本質是限制人的行為;科技的本質是改變人的行為。從這個觀念,我們可以理解到,「法律」和「科技」兩者在本質上是相互牴觸的。進步是人類的天性,而法律是要確保一個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穩健不失速,確保大多數人的權益獲得保障。因此,法律基本上是被動而不喜變動的,除非它受到壓力與挑戰,而科技變革就是其一。 一項新科技問世,除非它證明自己的價值與影響力,否則是很難推動法律出現變化的。但是,當法律不變時,就很容易成為科技的阻力。簡而言之,法律是科技的阻力,科技是法律的推力。當科技無法改變人的行為,法律就沒有為了科技而調整的必要;若科技改變了人的行為,法律卻跟不上腳步,那就會變成過時,甚至是惡法,會限制發展。 綜觀人類過往歷史,能夠改變經濟與社會運轉模式的新科技,帶來的衝擊與改變勢必是巨大無比的,這也不難想像為什麼一開始有很多人會排斥它、抗拒它,甚至是動用一切的努力去阻礙它,直到這項新科技成為一個不可逆也無法阻擋的趨勢。當進入到這樣的階段時,人類總是能夠尋找到一個最佳的資源分配方式和更好的分工模式。 自由市場的競爭是一個強迫進步與強迫進化的過程,絕大多數的案例到最後都不是淘汰既得利益者,而是讓大家在壓力下進入到更細微和更專注的分工方式,而我們早已歷經了許多這樣的階段,Web3 也只是另一個新的科技衝擊。 我們可以舉一個大家最有感,也都經歷過的例子:電信巨頭與網路科技。 失去了簡訊與電話業務的電信公司 為什麼更賺錢? 你們知道嗎?電信公司在網路普及之前,約有 25%的營收來自簡訊,25% 來自於長途電話,50% 來自一般通話,而電信服務攸關國家安全,在各國一直以來都是特許行業,即使非國營也會有一定比例的官股。 現在回想,你上一次傳簡訊或打電話是什麼時候?是不是都被 Line、Whatsapp、微信、Zoom 這些通訊與會議軟體所取代了?這也代表著,無論是傳訊息、通話,還是國際長途電話加視訊,你都沒有因此再付過電信公司半毛錢。但電信公司有因為被這些通訊軟體近乎搶走所有這方面的業務,而沒落或倒閉嗎? 不僅沒有,獲利還屢創新高。為什麼? 因為電信公司雖然失去了這些業務,但它更專注地提供網路服務,其競爭場域已經移轉到了提供用戶更快、更好的連線品質,用戶才能擁有最佳的通訊體驗。這一切都是因為網路帶動的這些通訊軟體的技術,先改變了人類行為且形成了一股不可逆的趨勢,進而迫使電信公司轉換思維。 或許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了,但網路帶來的巨變早已徹底地改變了我們的互動行為,更衝擊到了許多不同的產業與經濟運轉方式,Uber、Netflix、KKBox、 Office365 等等,都是非常好的案例,而區塊鏈科技帶來的 Web3 亦是如此。 想最初,電信公司一度希望動用公權力,防堵帶來通訊改變的始祖 Skype,但始終難敵這股科技趨勢。當技術證明了自己且改變了我們的行為,進步就成為必然。而原有的既得利益者一旦擁抱新科技,就會加入受益者的行列。 過去,手機月租費最多我們只願意付 99、199 或 299 元,因為簡訊按條計價且有字數限制,打個簡訊都要小心翼翼地計算字數,非得打一長串內容才送出,更不用說通話,講個電話也得計較是手機還是市話、有沒有網內互打免費。反觀現在,全民願付一個月 599、999、1399 元,甚至更高的月租費,而且很多人還擁有多個門號,為什麼?因為「網路吃到飽」,隨時都可以免費打電話、視訊到世界各個角落,還可以瘋狂看劇、滑社交平台的朋友動態、看地圖。 對比過去斤斤計較的月租、簡訊和電話費,我們現在每一年付給電信公司的錢絕對更多,但大家都覺得值得,因為我們都受益於網路帶來的巨大變革與便利。 網路之後,就是 Web3:我們的金融行為與認知正被改變 區塊鏈技術在 2008 年問世,暫不論其他的產業,單就 Web3 帶來的金融創新,就會面臨全面性的質疑與阻礙,這是可以預期的,甚至是正確的,為什麼?因為金融對於社會的影響力亦是全面性的,因此監管單位與相關法令的首要任務,自然是穩定而非創新。當然,既得利益者的抗拒與反對也是難以避免的,畢竟大家都已經非常習慣既有的金融系統,而運作模式也一直是如此,就算有痛點,大家也都習慣甚至是麻痺了,為什麼要改變呢? 區塊鏈究竟為現行的金融系統帶來什麼變革?其實就三件事:「降低人性」、「減少不確定性」和「提升市場效率」。 金融是一個特許行業,政府需要制定嚴謹的法令和政策,並經過篩選交由特定機構,如:銀行來運營。唯有被特許的機構才能承接被納入金融範圍的業務,而這些機構必須嚴格執行一切規範,唯有如此方能達到最高層級的穩定目的,卻也因此抑制了產業進步的速度,這些就是代價和過程,也是我在天下學習開設的【秒懂 Web3!數位商機洞察課】中,提到的「不確定性」和 「市場效率」之間的取捨關係。… Read More
產業市場動態
08/09/2022
8 月初,美國財政部外國資產控制辦公室(OFAC)對加密貨幣混合平台 Tornado Cash 祭出制裁。OFAC 毫不留情地在新聞稿中,抨擊 Tornado Cash 是北韓駭客組織「拉撒路集團」(Lazarus Group)等人使用的洗錢工具。 加密貨幣業一片嘩然,稱 OFAC 此舉侵犯公民自由和隱私權。OFAC 的制裁還引發了一連串的後果,深及加密貨幣業內多個層面,包括中心化交易所的合規性、DeFi 前端的合規性與穩定幣黑名單等等。 許多人認為,這項制裁吹響了主權國家對加密貨幣業監管的戰爭號角。恰逢以太坊 2.0 即將合併,相關業者與專家也極度關注隱私、去中心化和區塊鏈架構等議題。 本文列出了六大重點,整理並解析 Tornado Cash 遭美制裁及近期備受關注的事件,以此回答許多人的常見問題與疑惑。 一、什麼是加密貨幣混合器? 加密貨幣混合器是一種服務,將加密貨幣等數位資產存入平台的資金池,再與其他用戶的資產混在一起,為區塊鏈交易提供隱密性。如果從混合器中提取數位資產到匿名錢包,意味著資產已經直接轉移到目的地,而無法追溯其源頭,在區塊鏈上也沒有明確的路線可以追蹤。 Tornado Cash 是建立在以太坊網路上的一個智能合約加密貨幣混合器。雖然混合器確實被用於非法目的,但也有合法用戶將 Tornado Cash 作為一種保護隱私的工具。最顯著的一個例子,就是以太坊創辦人維特利克・布特林 (Vitalik Buterin),他公開表示自己曾經使用Tornado Cash,目的是為了匿名捐款給飽受戰爭蹂躪的烏克蘭。 二、什麼是 OFAC,什麼是制裁? 根據 OFAC 為加密貨幣業發布的指南,OFAC 的主要職責是「負責管理和執行對目標外部國家、地理區域、實體和個人的經濟制裁,以促進美國的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目標。美國政府利用經濟制裁來防止恐怖分子、國際毒品販運者、協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者和嚴重侵犯人權者等目標,以破壞美國外交政策和國家安全利益為目的入侵美國金融系統,並改變這些目標的行為。」 在對 Tornado Cash 的制裁中,OFAC 採用了針對特定的個人和實體的名單制裁方法。Tornado Cash 及其相關實體和區塊鏈地址,都已被列入特定美國國民和被封鎖者名單(又稱 SDN 名單)。 三、下游的後果是什麽? 許多加密貨幣領域都已經感受到了制裁… Read More
產業市場動態
07/09/2022
2022 年是令人不安的一年,Terra UST 的崩盤、避險基金三箭資本 (Three Arrows Capital) 和加密貨幣平台 Voyager 接連破產,一連串的事件造成的震動餘波未止。最值得注意也是造成最劇烈影響的,是那些陷入破產困境的中心化交易所對散戶帶來的傷害,其規模與力道都是所有人在過去都難以預想的。 當BlockFi、Celsius、Voyager 等公司因破產而強行停止提款時,散戶投資人都被嚇呆了,接著映入眼簾的是比小說情節還誇張離奇的新聞頭條,傳言主事者已經潛逃出境不見人影;也有人說,銀行巨擘摩根大通要現身拯救加密貨幣產業了;更有人像是偵探一樣分析區塊鏈上的數據,試著找出一些蛛絲馬跡,搜尋隱藏的錢包和灰色交易。這一切就像是好萊塢電影中會出現的場景。 從最初的震驚與恐慌,一直到現在塵埃逐漸落定、訴訟開始進行,這些問題無疑需要有人來回答:加密貨幣借貸機構究竟是如何失敗的?客戶的錢在哪裡了?未來散戶投資人可以獲得什麼應有保障? 接下來,我們以 Voyager 的破產申請的公開資訊,試著拼湊出一些初步答案。 營造用戶保障和資產安全的假象 表面來看,Voyager Digital 具備合格商業機構的許多條件。Voyager 是一家上市公司,在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的股票代碼為 VOYG。該公司的執行長史蒂芬埃利希 (Stephen Ehrlich) 在傳統金融方面擁有豐富經驗,過去曾擔任過 E*TRADE 電子股票與期貨交易公司的執行長。 Voyager 的官網也不吝吹捧自己:「公開交易、有執照、受監管。誠實和透明是我們的首要任務」。實際上, 傳統金融已經相對健全成熟的全面監管框架,加密貨幣業根本還沒有。甚至是在 Voyager 自己的風險揭露聲明也說:「加密貨幣在大多數國家,包括美國,都沒有受到監管或受到極小的監管。」 在 Voyager 的行銷策略中,最有爭議的是他們關於用戶資產獲得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 (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, FDIC) 保險的訊息。他們宣稱:「您的美元由我們的銀行合作夥伴大都會商業銀行持有,該銀行有 FDIC 保險,所以您在 Voyager 持有的現金都會受到保護。」 Voyager 話只說了一半,缺乏的後半段應該是:「若大都會銀行倒閉,資產會受到 FDIC 保護,但如果破產的是 Voyager,就是另一回事。」正如《富比士》所報導,FDIC… Read More
產業市場動態
05/09/2022
2022 年加密貨幣界的大事件,絕對必須要提到以太坊 (Ethereum) 的重大升級,又被稱為「合併」(The Merge)。根據最新消息,預計是在 9 月分段進行,重點時間為 9 月 6 日與 9月 10 日到 9 月 20 日之間,合併後將正式於以太坊區塊鏈啟用持有量證明機制 (Proof of Stake,後統稱PoS)。 以太坊是目前市值全球第二大區塊鏈,一直以工作量證明 (Proof of Work,後統稱 PoW)共識機制來記錄鏈上交易之有效性。本次升級對於加密貨幣市場將會是重要時刻;在升級前的幾個月,市場就已經吵得沸沸揚揚,甚至有呼籲用戶提前換幣的詐騙出現。在如此動盪的時刻,該如何應對? XREX 資安團隊整理了以太坊「合併」帶來的改變,並分享如何在 PoW 與 PoS 轉換的陣痛期間,保護自己的數位資產,以免誤入詐騙陷阱。 投資詐騙一直在你我生活之中,任何變動改變甚至是混亂恐慌的時期,對詐騙者而言都是一個宰割肥羊的好時機。因此,謹記冷靜面對,熟悉技術操作,方能跳脫詐騙迴圈。 以太坊「合併」究竟是什麼? 背景在過去七年中,以太坊一直在為更新成 PoS 做準備;本次升級與過往不同,分為營運商與以太坊更新兩個面向: 1. 營運商 需要同時更新共識層 (CL) 與執行層 (EL) 用戶端。以往只要更新其中一層,盡量避免影響用戶交易。但這次不同,各交易平台已陸續公告將短暫停止以太坊鏈上服務,待合併後確保以太坊網路穩定才會恢復服務。例如 XREX 早前的公告。 2. 以太坊更新 (分兩段進行) 第一階段名為… Read More
產業市場動態
26/08/2022
大受矚目的以太坊區塊鏈系統重大升級,又被稱為「合併」 (The Merge) ,預計約在 9 月 15 日啟動。當以太坊合併主網的終端總難度(TTD)為 58750000000000000000000 時,就會過渡到持有量證明機制。XREX 正密切關注以太坊升級的所有進展。您可在以太坊官網了解關於合併的最新消息與合併倒數。 由於合併時間可能會有變動,且可能從以太鏈上硬分叉(hard fork)出不同的幣種,我們希望在此向您宣布 XREX 會採取的動作。 XREX 支持以太坊區塊鏈的合併,但將暫不支援任何可能分叉出來的數位貨幣。我們依然保持嚴謹的態度,密切審核所有上架到 XREX 平台上的幣種。 如果您想參與硬分岔出的任何幣種,請您記得在合併發生前,將您位於 XREX 錢包中的 ETH 提領至其他支援硬分叉的錢包,方便作業。 合併發生的期間與之後,我們預計將會有一段短暫暫停支援 ERC-20 幣種的時間,讓我們將 XREX 平台與合併後的以太鏈接軌。XREX 團隊將密切關注,並提供您後續相關時間與細節。 感謝您的支持。若有任何疑問,歡迎寫信至 support@xrex.io 或通過平台上的客服窗口與我們聯繫。 XREX 團隊敬上… Read More
產業市場動態
09/08/2022
編按:美國是加密貨幣行業的領先者,其監管制度與執法動作對全球各國政府皆具有指標性意義。日前,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(U.S.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, 後文統稱 SEC) 對 Coinbase 前員工提出內線交易指控,並此案中有關的 9 種加密貨幣列為證券,引起業界譁然。曾在美國聯準會(Federal Reserve System, Fed) 服務超過十年的 XREX 風控總監 邢智超 撰寫此文,爬梳事件的來龍去脈,他形容 SEC 缺乏一致性與透明度的針對性執法,就像是隨機挑選飢餓遊戲的參賽者一樣,讓業者無所適從並扼殺創新機會。邢智超也在文末提出三點務實的改善建議。 文 / 邢智超 Michael Shing 2022 年 7 月,SEC 對一名前 Coinbase 員工和他的兩名同夥提出內線交易指控。 這三名被告涉嫌在 Coinbase 交易所上架加密貨幣與上市公告之前,取得內線消息搶先交易,獲得 110 萬美元的不法獲利。如果只是內線交易的指控,或許還不會讓 Coinbase 佔據頭條新聞版面,但在這起事件中有關的 9 種加密貨幣,被 SEC 列為其管轄範圍的證券,可能對加密貨幣業前景產生深遠影響。 《彭博社》報導指出,在提出內線交易指控後,SEC 已對 Coinbase 發起調查,指控他們上架未註冊的證券並提供交易服務。 SEC… Read More
產業市場動態
29/07/2022
編按:XREX 資安長暨總經理 Sun Huang 擁有超過 15 年的國際資安經驗,並獲得 Offensive Security Certified Professional (OSCP)、Certified Ethical Hacker (CEH)、AWS Certified Security — Specialty (AWS ACS) 等國際資安執照及認證。近期,Sun 開源兩套 Web3 資安工具,協助工程師與開發者強化智能合約安全開發。Sun 撰寫本文,分享開發工具的緣由,並分享實例示範如何使用這兩套工具。 做為 XREX 資安長,我從今年 3 月開始主持公司內部培訓,提升資安團隊的兩大技能:Web3 資安分析能力,以及虛擬貨幣鏈上金流的威脅分析,也對 XREX 產品工程團隊舉辦了兩次 Web3 資安工作坊,這也是我分別在今年 6 月和 7 月開源兩套 Web3 資安工具 DeFiHackLabs 和 DeFiVulnLabs 的緣由。 每一次只要有 DeFi 項目遭駭,XREX 內部都會分析事件的根本原因並嘗試重現問題。我們會透過 Fork 主網特定區塊狀態,模擬駭客攻擊智能合約的手法,並觀察餘額狀態的改變。每一次的攻擊事件都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開發時,避免踩到同樣的坑、犯同樣的錯。… Read More
產業市場動態
01/06/2022
不論是近期崩盤的 TerraUSD (UST),或歷經此次市場擠兌考驗,依然撐住其美金掛鉤的其他 DeFi 穩定幣們,包括 DAI、FRAX、FEI,或早期失敗的 Basis Cash(BAC)、Ampleforth,都可以對應到加密貨幣經濟學家 Robert Sams 於 2014 年發表之論文《A Note on A Note on Cryptocurrency Stabilisation : Seigniorage Shares Stabilisation : Seigniorage Shares》中提出的雙幣模型上。 Robert Sams 的雙幣模型:「交易」與「投機」之間的矛盾 為 DeFi 穩定幣設計建構出理論基礎的 Robert Sams 認為,比特幣之所以價格波動劇烈而無法成為計價的單位,是因為有兩個相互矛盾的需求同時存在著 ──「交易」與「投機」。 一、 交易的需求 當比特幣取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,並用之作為交易的媒介,比特幣的需求勢必會與日俱增,使用者也會希望比特幣的價格能日趨穩定,方便交易。 二、 投機的需求 但是,在交易需求增加的同時,就會有越多投機(資)人去預測未來需求的增加,進而開始買入並囤積 (HODL) 比特幣。此舉必定造成比特幣價格攀升,且無論是對現今需求認知的更新,還是對未來需求預測的改變,都會帶動比特幣價格的波動,使其無法成為好的計價單位,與交易的需求產生衝突。 在這樣的假設之下,Robert Sams 提議加密貨幣的發行與設計,應有分別可以滿足這兩個需求的代幣: 一、 穩定幣:純計價的單位與交易的媒介,價格穩定可滿足交易的需求。… Read More
產業市場動態
20/05/2022
文 / 黃耀文、尤芷薇 全球市值第三大的美元穩定幣 UST 在 5 月上旬無預警崩盤,超過 500 億美元一夕蒸發,至今依然餘波盪漾難以平息,不只是加密貨幣市場震撼,各國監管單位以及傳統金融機構也都密切關注,特別是美元穩定幣在支付、清算與結算的應用日益普及,已經具備「貨幣」與「錢」的本質。美國財政部次長梁內利 (Nellie Liang) 先前曾提到的穩定幣的三大風險,包括:擠兌風險、支付系統風險與經濟權力過度集中。從字面上看來,這三大風險或許太過學術也有些遙遠,但是 UST 從脫鉤到完全崩潰,卻為我們真實演示一次。 以梁內利所提的穩定幣風險為基礎,本文歸納無論是穩定幣發行商、加密貨幣業者、相關監管單位,乃至穩定幣使用者都必須關心的三道防線,分別是: 第一道防線:購買力與流動性 第二道防線:貨幣應用場景 第三道防線:儲備資產 穩定幣唯有可以將這三道防線做好,方能在關鍵時刻化解危機並持續兌現其價值,防堵 UST 大量擠兌、市場信心崩盤的慘案再次上演。 在細談這三道防線之前,或許有些人會很疑惑,之前有很多人討論穩定幣的儲備資產,為什麼儲備資產會排在第三道防線呢?如我們先前發表的專欄文章中提到,UST 主要問題在於僅有內生變數(endogenous)資產,也就是 UST 發行商 Terra 的原生代幣 Luna 做為儲備,因此陷入了死亡螺旋。但除了儲備資產之外,UST 其實還有很多機會能夠守住第一與第二道防線,究竟他們錯失了什麼機會?未來其他穩定幣,或任何國家發行的貨幣,又可以如何避免相同悲劇? 儲備資產為何不是第一道防線? 回顧台灣歷史,我們曾走過新舊台幣轉換時的經濟亂象。《有溫度的台灣史》中寫道:「1949年… 為了穩定人心,台灣銀行宣佈『存入新台幣,可無息換領黃金』的業務,讓人民有『新台幣等於黃金,黃金等於新台幣』的感覺開始對新台幣有信心,如此一來新台幣即維持穩定的價值。」 這是傳統貨幣運用儲備資產建立貨幣信心的經典案例,但細想今日,我們不會因為恐慌,擔心新台幣變成壁紙而不斷去銀行或央行,把手上的新台幣兌換成黃金,並不只是因為我們知道新台幣背後的黃金儲備充足,而是因為在儲備資產之前,新台幣還擁有堅固的購買力與換匯流動性,也有極為豐富的應用場景,也就是接下來我們要談的第一與第二道防線。 穩定幣無論是在風險管控還是營運機制上,和傳統貨幣都有可以相互學習之處,接下來我們以這三道防線,探討未來產官學界在研究、分析與評估穩定幣時,必須密切注意的關鍵機制。 第一道防線:購買力與流動性 就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、麻省理工學院 (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, MIT) 教授霍爾姆斯 (Bengt Holmström) 談貨幣市場流通性時說的:「我主張 『無人質疑』是貨幣市場流動性的終極目標… 不透明是貨幣市場自然的特色,可以提升流動性。」他還說:「人們通常認為流動性必須建構在透明度之上,但這是誤解。」 霍爾姆斯主張,貨幣市場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流動性,最佳狀態下,應該讓市場「不去思考」一個貨幣背後的支撐或儲備究竟是什麼。優良的流通性,需要建構在此種「對等無知」(symmetric ignorance)… Read More